APRL動作的腦電波分析

發佈日期:2013/11/17

Eeg Analysis during Spatial Disorientation with and Without Yelling Maneuver

郭博昭(Bo-Jan Kuo) 陳建良(Chien-Liang Chen) 陳曉瑩(Hsiao-Ying Chen) 溫德生(Te-Sheng Wen)

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刊 18 2 (2004 / 12 / 01) P91-99

APRL動作為一種凝神,以丹田之氣三次喊叫“儿 ”的聲音(>120分貝)之動作,先前航訓中心的初步研究結果已證實它可縮短Vertifuge迷向機所誘導各種錯覺的恢復時間。為了探討其生理機轉,本研究重復部分人體實驗,並分析腦電波的記錄。本研究共有25位年輕的健康男性受試者參與Vertifuge的乘載實驗,他們隨機地乘載於三種不同的座艙位置,包括機頭朝內、機頭朝外、機頭朝切線方向等,俟機器轉動後將暴露於不同的淨力向量。一個自行研製的可攜式腦電波儀固著於受試者的腰部,藉安置於頭部的電極記錄腦電波的變化。每次乘載時,受試者遵照指示在迷向發生之頃喊叫(實驗組)或不喊叫(對照組),各頻道的腦電波訊號連續地經由快速傳里葉轉換作為頻譜分析,並計算平均波頓和其單位時間的變化,以及平均波頓的最大增量,這些量化的資料皆擷取自機器轉動後的6~10秒,此一時段恰為空間迷向的平均費生時刻。這些測量乃基於平白波頓在警醒時增加,以及在睏睡時減少的生物電流特性。本研究發現在各種乘載流程中,喊叫動作顯著地縮短空間迷向的恢復時間;在大多數的情形,空間迷向發生中途(8秒)的平均波頻皆以實驗組較高;此外,平均波頓的最大增量亦顯著地以實驗組較高。本研究的結果顯示APRL動作可導致腦電波的活性增加,有關的生物電流變化可能激活大腦皮層和促進空間迷向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