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號事件的航空醫學調查

發佈日期:2013/11/14

Aviation Med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et" Air Disaster

何邦立(Bang-Lee Ho)

華民國航空醫學會刊 9 1 (1995 / 12 / 01) P5-10

摘要

一九五四年元月、四月兩架彗星號(COMET)噴射座艙加壓客機,於起飛後半小時,高度達三萬呎以上,分別空中解體,造成56位乘客墜海死亡。英國飛機製造公司,花了九個月時間,進行極爲複雜的失事調查工作,以尋求失事的原因,更進一步預防事故的重演。NAPLES海極深,因此殘骸的打撈與機身的重組,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兩機乘客屍體的現象雷同,經解剖發現,受傷具有獨特的特徵,因此醫學證據的鑑定,對失事的研判就更形的重要了。該次失事調查事件,當飛機殘骸未發現前,無法做進一步的研判分析,但是單從屍體傷害的型態,傷害發生先後的次序,及致死的原因,可推斷出失事的輪廓,進而指引了整個調查的方向。隨後由殘骸的打撈,機身的重組,找出失事的真正原因。於是COMET機全部停飛,並用另一架飛機做毀壞試驗,結果證明壓力客艙之結構疲勞性極爲嚴重,因此做一次巨大的結構加強設計與執行。這兩次失事原因均經過完整之調查,由英國權責單位負責,集中其注意力在機身增壓之結構設計上,將機身放在水箱中試驗,減少積蓄力量並大量增加其循環率,隨著時間之過去,增長了經驗也發展出更複雜之設計。結果是,彗星四式一直服勤到被更大更快的飛機自然淘汰爲止。彗星號的失事調查給與我們很大的啓示,純由航空醫學及航空病理學的證據,從罹難者遺骸中找出失事致死的原因,同時也勾劃出飛機在空中解體的形象,進一步找出失事的原因。彗星是第一架座艙加壓的民航客機,當時由於設計上的錯誤,造成機艙結構上的金屬疲勞,在空中發生解體,造成此一空前的慘劇。但也由於航空醫學前輩的努力與研究,出事的真相很快的就水落石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盼我國航空醫學的水準能夠急起直追,失事調查的工作能夠更上層樓,失事預防的工作能夠更受重視。近年來遠東航空B-737機三義上空解體(1981.08.22),以及25000呎高空,夏威夷航空B-737機前客艙頂飛脫]1988.04.29)及聯合航空B-747貨艙門脫落(1989.02.17)造成空中爆炸減壓,再再反映出另一新課題-高齡飛機在民航飛行安全上所扮演的角色!至於彗星號空難,從失事調查的角度觀之,航空醫學舉足輕重。事實上失事調查就是一種團隊的工作,其目的在於瞭解失事真象,防範未然,避免流血事件的重演。最後願我國的飛安工作,能朝「止於至善」的標準,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