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溫德生 撰

我國的航空醫學體系肇始於民國21年,亦即空軍建軍的同一年,當時美籍航醫顧問Eldridge Adams引進航空醫官(flight surgeon)的制度,亦即在每一飛行中隊設置航空醫官一人,負責照顧飛行員的身心健康。同年秋天於杭州航空學校,首次開辦空軍軍醫訓練班,受訓時間為4個月,第一期結訓航醫5人。

民國25年春,航空委員會有鑑於空軍兵力正積極擴張,航醫人員不敷分配,且繼任的航醫顧問教學不力,遂解聘而整頓之。師資改由一、二期結訓的航醫和衛生署遴選的醫師擔任,訓期亦延長為半年。自此,該班直屬航委會,由軍醫科科長兼任班長(今稱班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發任職令,顯見當時之重視程度,如圖一。

由於時值抗日戰事之轉進,訓練班的班址曾自杭州遷往南京、漢口、成都等地,迄民國三十六年,再度遷返杭州。此一時期的班長先後為周思信(留美)、張祖德(留德)、于文源、劉錫恭(留美)主持教務工作。教官如李襄民(留美)、方懷時(中研院院士)、戴榮鈐(航空醫學會首任理事長)等皆為教學之佼佼者。民國32年起,亦開始循軍援管道,選派優秀航醫赴美陸軍航空醫學校(Randolf基地)接受航醫專業訓練,總計民國21~37年間,共開辦了二十六期空軍軍醫訓練班,累計完訓人數260人。

政府播遷來台,因物力維艱,一時未能恢宏舊制。迄民國47年,台海風雲日緊,空軍之捍衛戰力成長迅速。斯時,空軍總部在軍醫處處長李旭初少將、副處長張廷佐上校(兩人皆為留美航醫高級班)的積極建議下,核准賡續辦理大陸時期已具規模的航空醫官訓練班(易名),當時先於民國47年12月起規劃於岡山空軍醫院成立航空生理室(航生室),如圖二。先總統 蔣公曾特撥美金8萬元,用於購買航空生理訓練裝備,包括16人低壓艙和彈射椅。

民國48年7月20日,航生室正式成立,編制為15人首任主任為陳法濬中校,同年續辦第二十七期航空醫官訓練班(航訓班),訓期為9週,共完訓14人。該班所採用的教材為民國46年空軍總部出版的「航醫訓練講授綱要」,共13章,凡70頁,作者包括高逢田(美國紐約下城醫學中心教授)、方懷時、戴榮鈐等人,次年,第二十八期的學員亦開始接受低壓艙的缺氧體驗。民國57年,航空護理官學員(第一期)與航空醫官(第三十六期)合班上課,實習課程則移往屏東基地第六醫務中隊實施。此一時期,共完訓航醫233人,航護21人,師資以軍售留美航醫初、高級班的資深航醫為主。

民國50年以後,空軍陸續換裝F-104機種,進入超音速的飛行時代。當時的空軍總司令賴名湯上將對航空醫學相當重視,遂於 民國58年8月1日 核定成立航空暨太空醫學研究發展組(航太組),如圖三和圖四。增編為空軍總醫院的附加編制(共15人),首任組長為王文景上校。航太組成立之目的為教學和研究,復於民國62年起接辦航訓班(航醫四十二期、航護七期),概以留美學成歸國的航醫和自國防醫學院各研究所甄選的航空生理官(皆具碩士學位)為骨幹,另延聘國內的學者名流為講座,加強教學的師資陣容。又因獲得美空軍嘉手納基地(琉球)贈予之6人低壓艙,旋自民國60年起,分擔航生室原有的航空生理訓練工作(航太組負責北、東部各基地,航生室負責中、南部各基地)。

此一時期的興革事宜,端賴歷任空軍軍醫首長的正確領導,以及少數專業航醫的克盡職責。舉其犖犖大者,包括航太組開學術研究之先河,發表論文於國內外醫學期刊和翻譯美空軍教材;輪調部隊航醫赴空軍總醫院見學(六週),以增益臨床航醫的實務作業;建立全軍飛行員健康記錄的檔案中心,由總醫院航醫組集中管理;各基地醫務中隊輪流舉辦擴大救傷演習,加強飛安事故的應變能力;各軍醫院輪流籌辦年度空軍醫學會,促進學術交流活動。

民國72年,航訓班經由航太組組長何邦立上校(具備美國航太醫學專家資格),的努力爭取下,將受訓時間延長為13週(迄於民國83年),俾使學員結訓時能夠取得指參資格,如圖五。此外,自民國64年起亦開始代訓陸、海軍飛行部隊的航醫人員,航醫體制於焉擴展於三軍。何氏既為專業航醫,不欲獨善其身,但求推己及人,故對航醫、航生官之儲訓培值,不遺餘力,現今不少資深人員悉為當年他蒙的學生,影響深遠。

民國72~78年間,前國防醫學院院長潘樹人中將指示為因應未來國軍戰力之成長,預劃成立航太醫學中心,期能與海底醫學中心併為軍陣醫學的標竿。當時,何組長與航太組同仁殫精竭慮於規劃工作多年,已有建設之藍圖。同時,透過十年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專案,積極培訓對航空醫學、航空生理有興趣的軍醫人員,前後共選派航醫16人、航生官1人赴美進修高等學位,其中5人獲得碩士學位,9人獲得博士學位。此外,循軍售管道赴美空軍航太醫學校(Brooks基地)航醫高級班進修者,亦有6人。無奈因時空嬗遞,原先規劃的中心員額經多次精簡,最後僅餘30人之編制。民國79年元月奉國防部核准成立時,乃隸屬於國防醫學院,但因房舍尚未竣工,暫仍由空軍總醫院託管。截至民國78年夏,航太組共舉辦了16期航訓班,完訓航醫474人,航護94人。

民國80年起,空軍同時換裝IDF、F-16、Mirage 2000三種高性能戰機,為了謹慎防範大G昏迷肇致的重大飛安事故,空軍軍醫處在前處長于建賢少將(後榮升軍醫局中將局長)任內建案採購人體離心機一台,該項G力模擬器構造複雜、造價昂貴,從裝備規格的研擬、各家廠商的資料審查、承製廠商的進程管制、運輸和安裝的監督、測試和驗收的完成等,悉由甫學成歸國的軍醫人員在巨大壓力下,迎接心力的極限挑戰。 民國85年7月5日 上午,該項安裝於今國軍岡山醫院新院區的高G耐力訓練器舉行啟用典禮,由軍醫局局長李賢鎧中將等長官主持。迄今,人體離心機已完訓兩千多位戰鬥機飛行員,其間,曾掙脫原廠的箝制和自力維修,以及通過Y2K的危機考驗,不僅對飛安提供保障,而且亦創下航空醫學在軍事應用上的具體成功例證。

民國86年8月,奉國防部令原航太醫學中心編制內的15個員額與航生室實施任務功能編組,成立航空生理訓練中心(航訓中心),負責三軍飛行員的航生訓練、戰鬥機飛行員的人體離心機訓練、航空醫學研究、航醫諮商、和航訓班的教務等工作,首位主任為溫德生上校;另7個員額於國防醫學院成立航太醫學研究所(航研所),負責航太醫學的研究發展、碩士班的教學、和航醫諮商,首位主任為歐陽立上校(註:該員對學術毫無建樹,不久即告退伍)。自此,航空生理訓練中心朝向飛安實務工作的發展,航太醫學研究所則專注學術研究的經營,大抵70年代規劃芻議中的學術和實務的兼顧,時隔十餘年,終於得到初步的實現。迄同年夏天,航太醫學中心共累計舉辦了8期航訓班,完訓航醫188人,航護40人。

航訓中心成立後,在極精簡的人力資源之有效運作下,多次締創燦亮的績效,其中最重要的事跡為民國87年4月通過美空軍的航生訓練和人體離心機訓練的雙重認證,成為全世界第九個擁有此類專業資格的國家,凡赴美空軍基地接受換裝訓練的戰鬥機飛行員,憑航訓中心開立之英文證明,即可免除付費重複受訓,節省數千美元的公帑;民國92年,又再度順利地獲得美空軍的認證,使有效期限得以延展。

其次,在民國89年監委康寧祥調查飛安事故前往航訓中心履勘時,對單位之整體工作表現和前瞻性作為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後對「航空生理訓練裝備採購與訓練大樓新建」之投綱計劃,予以鼎力支持,遂有三項航生裝備包括彈射椅、空間迷向訓練機、夜視力/夜視鏡訓練系統等之籌建。該購案乃委由中科院第一研究所(模擬組)合作研發,不僅縮短製造時程,更使總自製率達到60%以上,後勤維修亦完全獨立自主,而新建大樓亦於短短8個月內監工落成,再度展現全體同仁的專業能力和合作無間的工作精神,如圖六。此一時期,適逢林士禮上校接任國軍岡山醫院院長,由於他尊重專業,且充分授權,締造了幾年的璀璨時代,如圖七。民國91年5月,國防部康副部長等再度蒞臨主持有功人員授獎典禮,予以高度之肯定。近年,美空軍太平洋司令部航醫首長曾兩度參訪,對單位的卓越成就,讚譽有加。

航訓中心平日的訓練負荷相當繁重,惟同仁們仍鍥而不捨地從事軍陣醫學的研究,多指向實務性的問題解決,例如以溫蓋特無氧能力測驗建立重量訓練成效的評估常模、探討薑粉對暈機症的預防功效、以實驗方法律定海軍S -70C模擬機訓後的飛行限制、急性缺氧對人造雨作業人員的體能影響。近年,亦研發出一種縮短空間迷向時間的APRL動作(APRL為單位的英文縮語),初步結果於第48屆和50屆國際航太醫會中發表時受到相當多的矚目,現今正與其他醫學院合作探討有關的生理機轉,其理論已得到驗證。

航研所於民國87年遷入國醫中心後,幾年來共指導20多位碩士班畢業生,儀器設備也逐年充實,包括引進微重力模擬器、人體和動物下肢負壓艙、動物實驗離心機、人體旋轉平台、運動心電圖履帶跑步機、等速肌力測功計、和三度空間人體工學掃瞄儀等。研究範疇涵蓋微重力的分子生物學、以下肢負壓模式探討腦部缺血的約制反應、運動處方對糖尿病病人的治療效果、下背痛的因果關係探討、以相位差檢查角膜地形圖評估PRK手術的可行性、睡眠品質和晝夜節律的關係、和空中傷患後送的實務研討等。此外,該所亦於民國89年底,於國醫中心成立航太醫學部,協助國軍航飛行員的航醫鑑定。

溯至民國36年出版的「空軍年鑑」,有關「航空醫官訓練班」的條文曾經如許提及:因限於設備,僅從事航空醫官的訓練、俟研究器材購得後,將繼續籌辦航空生理官、航空心理官、和航空護士(正確名稱應為航空護理官)的訓練。這些階段性的專業訓練工作實乃限於當時的人力和物力,特別是師資,故僅能優先辦理航空醫官的訓練,以肆應急務之需。至於整個航醫體系的架構,實乃當年赴美陸軍航空醫學校受訓的航醫前輩,從中考察美軍的航醫、航生官、航護的專長區分,相輔相成的分工制度,從而建議和倣效之。

航護的專長訓練乃繼航醫之後開辦的(民國57年),其實在民國48年9月,屏東基地的第六醫務中隊即已成立後送分隊,在敵火窺伺中,執行金門傷患官兵轉送本島醫療的工作,但遲至民國56年,纔首次任用美空軍航護軍官班結訓的胡慧林中尉(曾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為分隊長,由她負責規劃航護的制度和教學訓練課程,兩年內共培訓三期的學員,從此,後送分隊的成員悉為女性軍官取代。過去四十多年來,共有11位航護自美空軍航太醫學校完訓,她們在專業領域的表現,皆可圈可點。惟惜近年並未獲得軍醫局的重視,使得師資方面青黃不接。

航生室成立之時,曾採納美軍顧問的意見設有航生官的編制(員額2人),惟因缺乏專業人才,概以航醫派任。迄航太組時期,因必須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乃優選國防醫學院生理、藥理或相關研究所的碩士班畢業生為航生官(員額3人),績效甚佳。自民國73年起,曾有軍售留美結業的專業航生官剴切建議軍醫處或軍醫局增辦航生官訓練班,期能加強飛行部隊的人為因素防範工作,以及分擔部分的航醫業務。歷經十八年的努力爭取,以及兩個航生裝備購案中航生官的傑出表現, 民國91年12月18日 ,國防部終於令頒「國軍航空生理官培訓計劃」,同年8月的試辦(與航醫合班受訓),共有航生官5人以優異的成績完訓,並補發證書。

民國92年夏,再有7人參訓航生官班(第一期),由於受到國軍精實和精進案的衝擊,空軍總部軍醫組未來將預劃以變更專長方式,於各基地增設航生官員額,為用而訓,期能與航醫相輔相成,確保飛地安全。

我國的航空醫學發展已逾半個多世紀之久,往昔的資深航醫們在軍中退役後也引導了國內民航醫學的起飛。民國64年7月,在航醫前輩 鄭文思 醫師(民航局航醫中心第一任主任)和洪鈞(第一任副主任)的籌備 和戴榮鈐 醫師(第二任主任)的發起,以及國內航空醫學相關領域的學者之支持下,經內政部核准成立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如圖八、九。在戴榮鈐(1~4任)、何邦立(5~6任)、尹在信(7~8任)諸先生的卓越領導下,定期出版刊物和叢書,籌辦年會和其他的學術活動,對軍民航的飛安影響深遠。此外,不時提供民航醫學的諮商,尤其遇有危害飛安的爭議,恒秉持學術的良知,堅守超然的專業立場,不為勢劫。

民國90年4月18日由該學會送審的「航空醫學專科醫師甄審辦法」經行政院衛生署核備,據此設置甄審、考試、教育三個委員會,協力推展航醫教育的相關事務,若能落實教學的品質,可期對軍民航飛安有所作為。民國90年6月,該學會有鑑於未來學術發展的多元性,和兼容並包各相關領域會員的必然性,遂將期刊改名為「航空醫學暨科學期刊」,以拓增可讀性,這些興革均是尹理事長任內的卓著績效。

航空醫學為一門特殊環境的醫學,主要處理正常的健康人體(如飛行員)在異常環境(如缺氧、G力、極溫、高低壓力等)中的醫學生理問題。此外,它也是一門講求應用的軍陣醫學,涉及許多戰場求生,或保存戰力的知識和技能,體大用宏,包羅萬象,除了航醫人員外,尚須有相關領域的其他人員之參與,否則不足以窮究和貫通其奧。航空醫學雖原為空軍軍醫的本色,但目前已擴展至陸、海軍的飛行部隊,且隨著武器系統的精良,有關的知識亦日趨浩瀚。近幾年,航醫訓練班的結訓,經常有陸、海軍學員成績名列前茅,顯見這門學問已吸引廣泛的興趣。

我國的航空醫學應為歷史最悠久的軍陣醫學,在諸賢達前輩的播種孕育,經過長期的實務洗鍊,迄今已具有穩固的基礎,此為國外參訪人士多所肯定者。然而,欲長遠發展航空醫學,乃至於未來躍進太空醫學的境界,非得有高度熱忱、懷抱使命感的軍醫之承先啟後和發揚光大,尤其須有軍方不斷的支持。如果軍醫領導階層能夠高瞻遠矚,在軍醫精進員額調整之後,強化少數碩果僅存的航醫重鎮,則對後世軍陣醫學的影響所及,應不祇是保障飛安而已。